莱州是国内主要的花岗岩、大理石产地之一,享有“中国石都”的美誉,是全国开采、加工石材最早的地区之一,鼎盛时期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年产值超过350亿元。
现已探明石材总储量60亿立方米,以花岗岩为主,品种有白麻、晶白玉、樱花红、黄金麻、莱州青、灰麻、芝麻白等,大理石品种有雪花白等,拥有名优特石材品种20多个。
莱州石材组织坚实、质地坚硬、抗压力强;稳定性高、吸水率低、不易风化;花色多样、纹理自然、纹路均匀;结构紧密、光洁度高、耐磨性强,适合大面积铺装和户外装饰。
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北京国际机场等重点工程都采用了莱州石材。莱州石材企业与大批房地产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广泛应用于房产、交通等重点项目。
除常规板材外,广大石材企业还从事建筑节能系列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安装等业务,研发建设了世界首条全自动化保温装饰复合板生产线,涂料保温装饰一体板、超薄石材保温复合板、多彩仿石类板材等畅销国内外。
现有石材生产加工企业1000多家,多年来专注于石材生产加工及销售安装,年板材加工能力3000多万平方米,雕刻及异型石材20余万件。
拥有经验丰富的生产队伍和完善的产品生产线、全国领先的加工工艺,具有完整的石材产业配套链条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2022年以来,面对石材产业转型发展的“阵痛期”,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坚决克服历史遗留问题多、权属不清、利益关系复杂等不利因素,强力推动石材产业重启重振。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规上石材产业产值4.1亿元、增长39.3%,实现税收0.84亿元、增长135%,石材产业正由单一石材开采加工向产品创意设计、荒料交易、绿色建材、高端会展、新材料生产研发等全产业链拓展。
市委、市政府将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市委“1343”工作体系和振兴县域经济五年行动计划两个市级指导性文件,聘请专业机构编制石材产业发展规划、石材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2023年又专门制定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对石材产业矿山开采、园区建设、荒料贸易、板材加工、循环经济等各环节的发展目标、重点抓手、推进保障措施等进行全面细化明确,确定了“开采数字化、加工园区化、项目标准化、产业无废化、修复生态化”的产业发展路径,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
规划建设面积19.2平方公里的绿色建材产业园,园区总投资约51亿元,一期工程总投资15亿元,2022年以来累计完成投资约8亿元,打造17条园区道路及配套管网,全面提升莱州国际会展中心,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重点建设打造了2处标准化园区,其中,智慧共享示范园占地320亩,总投资约3.5亿元,新建、改造标准化厂房4.8万平方米;李金新型石材加工园区占地215亩,总投资约4.2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7万平方米,达产后年可生产加工板材650万平米、纳税5000万元。目前,2个园区均已完成主体建设,即将交付使用。
筹资2000万元开发5G新一代云边智慧园区综合服务云系统,打造集矿山开采、荒料展示交易、板材加工、循环利用、线上线下销售、物流仓储、结算支付一体的全链条工业互联网平台。
强化源头管控,本地矿山产出荒料(毛石)全部出售给国有石材贸易公司,统一开具增值税发票,后续国有石材贸易公司荒料(毛石)只销售给绿色建材产业园园区内企业或按照我市石材产业相关规定自建标准化园区的企业,倒逼企业严格遵守税务、安全、环保等相关管理规定,走绿色规范化发展道路。
打造中国北方影响力较强的石材荒料交易集散地,规划占地1000亩左右,集港口周转、产品展示交易、矿山荒料堆放于一体的荒料贸易市场,一期占地400亩左右的荒料交易市场正加快推进。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进总投资3.6亿元的循环经济产业园、万里石新材料等锯泥固废综合处理项目。聚焦科技赋能,引进弧面磨切、3D雕刻等前沿技术,引导绿色建材、新型材料产业发展,提升产品精细化加工水平,增加产品多元化应用场景,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强与知名院校团队、渠道商、行业专家的密切合作,组建成立中国石都石材产业智囊团,优化石材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为石材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